第30章石虎虎落平阳时 (第1/2页)
正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醉释浮屠xhql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340年,后赵的都城邺城,一片喧嚣忙碌。后赵天王石虎高坐朝堂,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难以抑制的野心。他突然猛地一拍桌案,震得桌上的文书簌簌作响,高声下令:“朕要征兵五十万,攻打燕国!”这一声令下,如一道惊雷,瞬间让朝堂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有的面露忧虑,有的暗自思忖,却无人敢公然反对。
此外,石虎好大喜功,渴望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他一直觊觎燕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想着若能拿下燕国,不仅能消除心头大患,还能极大扩充后赵的版图,让自己的威名震慑四方。
此时,燕国的慕容皝得知石虎即将来犯,心中焦虑万分。他深知后赵兵多将广,正面交锋恐难取胜。于是,慕容皝和谋士们日夜商议,最终定下一条奇袭之计。他们找到了一条隐秘的小路,准备出其不意地攻打石虎的大军。
战败而归的石虎心情极度烦躁,可朝堂上的烦心事还在继续。河西的张骏派使者前来,使者言辞傲慢,对石虎毫无敬畏之意。石虎大怒,拍案而起,叫嚷着要立刻攻打河西,给张骏一个教训。此时,李寿从南方来信,信中称石虎为“赵王石君”,这一称呼让石虎极为不悦,他觉得李寿太过无礼。
处理完这些糟心事,石虎又开始为朝政安排发愁。他任命石韬和太子石宣轮流裁决上书奏事,希望借此让儿子们锻炼政务能力,同时也能帮自己分担朝堂事务。可他没想到,这一决定却在日后引发了兄弟间的激烈争斗,为后赵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的九月,秋风如同一把冰冷的刻刀,肆意地雕琢着邺城的每一处角落,将肃杀之气深深嵌入这座后赵都城的肌理。后赵皇宫的大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实质,石虎如同一座散发着威严与压迫感的巍峨巨峰,高踞于主位之上。跳动的烛火将他的面庞映照得忽明忽暗,那眼眸中燃烧着的,是炽热且难以遏制的野心火焰。
臣子们听闻此言,不禁面面相觑,一时间,殿内鸦雀无声,无人敢率先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丞相犹豫再三,终是硬着头皮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此次南征,实乃关乎我大赵兴衰存亡的重中之重,臣斗胆以为,需从长计议。东晋虽看似孱弱,但江南之地,江河交错纵横,地形复杂多变,且其军民势必会为守护家园拼死抵抗,切不可等闲视之。”
丞相无奈,深知石虎心意已决,再多劝诫亦是徒劳,只能默默退下。随后,征兵令如同纷飞的雪花,迅速洒向七州大地。各地官吏接到命令后,如狼似虎般立刻展开行动。刹那间,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热闹繁华的城镇,瞬间被痛苦与绝望的阴云所笼罩。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充斥在每一个角落。一群群凶神恶煞般的官吏粗暴地冲进民宅,将年轻力壮的男子强行拖拽而出。那些男子眼中写满了恐惧与不舍,只能与家人洒泪诀别。年迈的父母,双手颤抖着想要抓住儿子的衣角,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无情地拖走,无能为力;妻子们泪流满面,怀中紧紧抱着孩子,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那声音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凄厉、悲凉。
与此同时,河边的造船厂内,工匠们在官吏的严苛监督下,日夜不停地赶工打造战船。巨大的原木被锯成一块块整齐的木板,铁锤的敲击声、锯子的摩擦声,声声入耳,交织成一曲嘈杂而又沉重的劳作之歌。一艘艘高大的战船在河边逐渐成型,船身上紧密相连的木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而森寒的光芒。工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在官吏的严密监视下,他们不敢有片刻停歇,只能咬着牙,继续手中的工作。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五十万大军在邺城集结,场面极为壮观。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绣着的“赵”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士兵们身着明亮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仿佛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石虎站在点将台上,身着华丽且沉重的战甲,头戴金光闪耀的金盔,腰间悬挂着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威风凛凛。他目光如炬,望着这支庞大的军队,心中满是自豪与自信。“出发!”他一声令下,声音响彻云霄,如同一道炸雷。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南涌去,脚步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
双方短兵相接,喊杀声瞬间响彻云霄。后赵士兵勇猛冲锋,他们喊着激昂的口号,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士气高昂。但东晋骑兵灵活应对,他们在马背上辗转腾挪,手中的长刀挥舞得虎虎生风,寒光闪烁。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交错,血肉横飞,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令人胆寒。后赵士兵虽然勇猛无畏,但东晋骑兵凭借着精湛的骑术和默契的配合,一时间双方陷入胶着,难分胜负。
随着战事的推进,石虎逐渐发现东晋的抵抗远比他想象中激烈得多。军队的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长途跋涉加上战事胶着,士兵们疲惫不堪。道路崎岖难行,运送粮草的队伍时常受阻,粮食供应渐渐跟不上。士兵们每日只能勉强果腹,士气逐渐低落,原本高昂的斗志也被消磨殆尽。
最终,石虎无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