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醉释浮屠xhql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董越笑道:“当年是特别情况,不过在幽、并、凉三州前线的确始终保持十五万左右的汉军。</br></br> 冀州汉军一般不归前方将领管,只有特别危险时才临时假节调往前线。</br></br> 前两次大疫后,人口减少,国库空虚,汉军也相应缩编,估计只剩下四十三万多。</br></br> 黄河以北包括凉州、司隶在内六个州的的汉军维持不变,约有二十六万多。</br></br> 除幽、并、凉州前线保持十五万兵力外,司隶、冀州等约十一万多,包括凉州的汉阳、陇西、武都,并州的上党这四郡归朝廷直辖,以及陇西的义从军,前线将领不能随意调动。</br></br> 黄河以南的豫、荆、兖、徐、青、益、扬、并州八州的汉军总数可能只有十七万多。</br></br> 幽、并、凉三州前线的十五万汉军包括义从军,但不含南匈奴军,动用南匈奴军要朝廷特批。”</br></br> 韩遂计算一下后,点头道:“尔等各家应对征调有耳闻,按此算,加上南匈奴军,朝廷税赋除支付官吏薪资外只能支撑最多三十万军的开销,而十五万前线汉军的费用全靠征调。故只有消除鲜卑,朝廷财力才能缓和。”</br></br> 众人点头认可这个判断。</br></br> 韩遂又问:“现任幽、并州前线将领能力如何?尔等必为董使君(董卓)的精锐机动军,共有多少人。”</br></br> 胡轸道:“宗员任护乌桓校尉驻幽州上谷郡宁县,张修任护匈奴中郎将驻西河郡美稷(jì)县,郭骞(qiān)度辽将军驻五原郡曼柏县。</br></br> 吾办差去见过宗员,宗员乃荆州南阳安众人。</br></br> 乌桓人,又称乌丸人,乌桓和鲜卑均为古东胡族中的一支。大部分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等郡塞外,少部分内附大汉。</br></br> 护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以及护内附乌桓,秩比二千石,对外境外乌桓进行防御,同时处理对幽州代郡塞外鲜卑的外交和防御事务。</br></br> 幽州上谷郡宁县护乌桓校尉大营有二千精锐汉军。</br></br> 幽州渔阳郡有渔阳都尉营,驻有一千精锐汉军。</br></br> 辽西郡乌丸单于丘力居,有众五千余帐落;</br></br> 辽东郡乌丸大人苏仆延,有众一千余帐落;</br></br> 右北平郡乌丸大人乌延,有众八百余帐落;</br></br> 上谷和代郡乌丸大人难楼,有众九千余帐落。</br></br> 另外,玄菟郡东北有夫余部落;辽东郡东部有高句丽;乐浪郡南部有马韩等。</br></br> 叔相(张济)办差去见过护匈奴中郎张修,子泛(郭汜)办差去见过度辽将军郭骞,由二位分别介绍。稚然(李傕)和整修(杨定)补充。”</br></br> 韩遂插话道:“宗家乃南阳第一大族。吾在洛阳太学时认识宗家的宗承,在服役参战朔方之战时见过时任上郡属国都尉的宗员。此人打仗还行,对付鲜卑没问题。”</br></br> 张济道:“张修乃冀州中山国卢奴县人,张彪子。</br></br> 桓帝时,张彪任司隶校尉时领兵捕抓梁冀,后任南阳太守。</br></br> 护匈奴中郎为总管内附的南匈奴部落和使用南匈奴兵力而设置,拥节,秩比二千石,监护南匈奴单于,参预南匈奴司法事务。</br></br> 有专署官府,下设有副中郎将、校尉、司马、从事、掾史等。</br></br> 护匈奴中郎官府所在地西河郡美稷县也是南匈奴部落大本营。</br></br> 去年田晏、夏育、臧旻出塞征鲜卑大败,南匈奴大单于屠特若须卜随时任护匈奴中郎将臧旻出塞战败受重伤逃回,张修接替臧旻出任护匈奴中郎将。</br></br> 本年屠特若须卜,或译为屠特若尸逐就,因伤过重去世,其子栾提呼征(呼徵)继位大单于。</br></br> 南匈奴早年拥有三十万人口,其中有六万骑兵,帐落分散在西河郡北部、五原郡、云中郡。</br></br> 那年南匈奴和乌桓、鲜卑一齐叛乱被汉军击败后,官府卖掉了许多投降的南匈奴人口。</br></br> 前几年经二次大疫人口大损,加上这些年随汉军抵抗鲜卑消耗较大,现只剩二万多骑兵,共约十四万多人口。</br></br> 上年北征的大败,内附的南匈奴元气大伤。</br></br> 吾还见到大单于部下右贤王羌渠、羌渠长子于扶罗、次子呼厨泉等。”</br></br> 韩遂点评道:“吾那年服役参战朔方之战,张修时任朔方郡总帅校尉,那场战役全胜估计给朝廷好印象,故张修能做到护匈奴中郎将。”</br></br> 李傕接着回答韩遂问及的问题:“吾和子泛(郭汜)、叔相(张济)、整修(杨定)、董璜、樊稠、李蒙、王方八人任队长,各带五十兵。</br></br> 文才(胡轸)和另外三名跟随董使君多年的人任屯将,各带二个队长。</br></br> 公初(董越)和牛辅二人任军候,各带二个屯将。</br></br> 董璜乃董使君(董卓)兄子。牛辅乃董使君(董卓)之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